2022年12月份出了一本全新的《給自己一個擁抱,給希望一點時間》。說到憂鬱症患者分享自己的治療歷程,大家腦海裡想到的應該會是台、日、韓那幾本比較知名的書吧!
不過在這方面我覺得麥特海格老師真的是無人能出其右地強,在《焦慮星球上微笑》不只是寫出了他自己面對焦慮的感受,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身為心理治療師的專業和憂鬱焦慮症患者的難處,連沒有症狀的人都可以感同身受。
《給自己一個擁抱,給希望一點時間》更專注在描述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過程,而且是從焦慮混亂、停不下來一直往前跑的狀態到停下來問自己:「我到底要跑去哪?」的一本書。
真的要說我還是比較喜歡《焦慮星球上微笑》,但《給自己一個擁抱,給希望一點時間》也有不少直接逼哭我的章節。像第16頁說:你不需要一直進步,才能夠愛自己。愛不是那種,唯有抵達目標,才有資格擁有的東西。這是個充滿壓力的世界,但請別讓它壓扁你對自己的疼惜。你生來就值得被愛,此刻也依然值得被愛,善待你自己。
接下來我會試著用我理解的方式,跟大家介紹貫穿這一整本書最大的概念。
「只要持續往前走一定可以離開這裡。」
很久以前作者和他的爸爸在法國的一座森林裡迷路了,那是個沒有手機的年代,原本只是一場單純的早晨慢跑,突然畫風變成極地野外求生!這時候爸爸按耐住自己的恐慌說出:「只要我們持續往前走一定可以離開這裡。」果然爸爸是對的。過了一陣子他們走出了樹林回到主要通道,在之後無論是實際上或比喻上的迷路,作者說他時常會想起當時的策略:「直直往前走,一定可以離開。」比起兜著圈子亂跑,朝著同一個方向往前走一定可以帶著你走得更遠,只需要下定決心持續往前走。
當然在森林裡會害怕是一定的,引用古羅馬皇帝斯多葛派哲學家奧里略認為:「引起苦惱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你對它的看法,而你隨時有撤銷看法的力量。」用白話文說:當我們在森林裡迷路,恐懼可能不是直接來自於森林或在這座森林裡迷路造成的,而是「在森林裡迷路了」這個感覺就是恐懼的源頭。今天把森林換成任詞彙可能都蠻恐懼的,像是台北地下街或是週年慶中的信義區,所以「恐懼」其實是來自於我們的觀點,而不是世界真正有了什麼變化,即便外在環境沒有改變,只要我們看世界的方式變了,面對恐懼可能也不需要這麼害怕。
事實上很多事情發生都是中立的,有立場的一直都是人。當我們明白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從多角度去看,也不會把自己侷限在某一個井底之下,就不會有無力掌控這個世界的感覺,改變思考方式是可能的。
想釐清自己的思考方式有很多種方法,自言自語、與他人溝通、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甚至寫下來。
我目前最大的心願就是想要處理眼上包皮,於是我在筆記本上寫下:「我想割雙眼皮。為什麼?不想看起來沒精神、拍照的時候不好看、用力挑眉抬頭都有皺紋。」然後我想起了真正的理由應該是:「我很在乎別人的眼光。我認為靠這些外在評價就能獲得掌聲。」接著再繼續問自己:「為什麼?」因為我想要受歡迎、想要被愛、想要被理解和諒解與包容。電影裡的那些漂亮女生好像做什麼都會被原諒?結論是:「我一直沒有感受被愛。」當然你們也可以知道這一番推論之下我一定是哭得泣不成聲,書寫是一種比自言自語更私密且直觀的自我對談方式,上一秒說過的話還可能不記得可是寫在紙上的東西很難忘記吧!如果不是用這種方式我可能沒有察覺自己的不安全感原來這麼地全方位。
我從小被笑醜笑到大,也讓我的不安全感體現在外貌上,有人說:「醫美某種程度上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我蠻能體會的,不過如果你是想從這些問題你找到自己的價值,作者已經在第92頁和134頁給大家答案了:
「你不必費盡心思找到自己的價值。你不是一直需要更新的iphone。你的價值不是一種生產力狀態,也不是鍛煉或體態,不是某種動不動就會退步的東西。價值不是必須不停旋轉的圓盤。價值就在那裡,是本身就有、與生俱來的。價值存在於「是什麼」,而非做什麼。你的價值從來不需要有理由。你有價值不是因為你工作認真或賺很多錢,或可以跳很高,或有六塊腹肌,或創業、或很善良或自拍很上相,或主持電視節目,或是可以坐在鋼琴前不看樂譜彈出給愛麗絲,你的價值沒有原因。你的量不多不少,正好。你是傾滿的水杯,你是因為你自己而值得,無論何時都足夠。」
立志成為不是你的人,注定會失敗。立志做自己吧,用你的方式去觀看、去行動、去思考。擁抱那個很你的方式,支持它、珍惜它、愛它。假如有人因此嘲笑你,別甩他們。別人怎麼看你,你無法掌控,所以別擔心了。如果他們想要討厭一個他們在心中擅自想像出來的你,就讓他們去,別用盡力氣想被那些堅持不想理解你的人理解。讓自己的杯子保持在滿杯,走向溫暖善良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