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享的內容是我40年前剛來台灣的時候發現到的很多台日之間的文化習慣不同的地方,那時候我覺得日本好、台灣差、針對台灣的習慣批評的看法比較多。因為我是從小受到日本的教育長大的,相信日本的習慣好是很自然的結果,但40年後的現在那時候覺得不好的台灣的習慣我卻認為非常符合現代的潮流,反而日本的習慣卻覺得奇怪。
要來分享「寬淺型」這個詞。
30年前我認識一個台灣朋友他有開一家賣茶葉的店,有一天他要請我到他的店喝茶,我們邊聊天邊喝茶聊了很多,其中一件事情令我很驚訝因為我第一次聽到他的本業不是茶行。他說他的副業是另外一個,買賣汽車零件這才是他的本業。
這種例子在台灣很普遍我想大家沒有什麼特別奇怪的感覺, 現在的話我也不覺得奇怪但那時候的我不一樣。 想說:「怎麼會有這種事?」茶葉和汽車零件這兩個東西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且那一天我們聊天當中他還說:「我要在林森北路開一家酒店。」我完全無法理解所以我跟他講:「你這樣做三個行業都不夠專業。」 他說:「不會啊茶葉、汽車、零件我都很熟。」
我還是不太能相信,因為我在日本工作的時候學到:「為了能提供好的商品、服務必須不斷研究自己的行業,自己要當專家。」 茶葉、汽車零件、酒店我朋友同時要做三個不同領域的工作怎麼能當專家呢?然後我想出一個結論,這個朋友雖然自己說自己很專業,但對我來說還是只顧賺錢並沒有考慮到客人的方便,除了怪感之外還是只有怪感。
我想起另外一個東西有感到跟這個類似的感覺,就是「名片」。有一次我收到一個台灣人的名片差一點發出尖叫聲:「這是什麼?」我在日本看過的名片上面有寫公司的名字、自己的名字、頭銜、公司的電話和地址等等。可是那時候我收到名片上自己名字旁邊四、五的頭銜,密密麻麻排列著公司的董事長、地區俱樂部的理事、 活動團體代表還有顧問、 會長、總監之類的,每個頭銜聽起來都好響亮。聽台灣朋友說這樣的人很厲害,他說這樣的人樣樣都行、人面廣闊、大人物。可是那時候我不這麼認為,因為這些頭銜都互不相干,感覺好像只有堆砌在一起而已。所以我對他的印象是:「這個人到底是做什麼的?」
如果是在日本這種情況我想應該製作幾種不同的名片,每一種名片上寫一個頭銜再看看狀況自己選哪一種名片送給別人。 我看到他的名片覺得很奇怪,然後像他這樣的做法取一個名字就是:「寬淺型」 簡單的說是觸角伸向不同領域、很喜歡多角經營,但專業性卻沒那麼強,這個就是「寬淺型」。
那個時候的我對寬淺型有什麼樣的看法?就是單純的不喜歡、無法崇拜這種人。 經營公司的老闆可以、大學教書的教授也可以、寫書的作家當然也可以,但這些全部在一起就不行,搞不清楚到底哪一個是他的專業。
認為做事情專業很重要,專業才是好的。我崇拜的是專精某件事就能夠獲得極高評價的人、不惜消耗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去鑽研一件事的人,至於是否能因此帶來財富並不重要。對我來說做事情一定要追求、專業針對自己的本行有關事情什麼都要了解、什麼都要學。所以我那個朋友同時要做三個不同領域的工作我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寬淺型」的相反詞是「窄深型」。
我的感覺是在日本這種窄深型的蠻受歡迎而且越深越好。我想這個原因是因為日本人蠻重視你是哪一個領域的專家。我也一直以為窄深型的人才很厲害。但最近改變想法,對追求追專業的人的尊敬仍然沒有變但同時覺得以前比較看不起的兼幾個不同領域工作的人也覺得厲害,確實這也是一種能力。以前好久一段時間我不懂這個事情,我以為專心做一件事情就好不要想太多,一直做、一直做好像要當一個修行僧人,但現在這個時代一個人要經營自己的活路需要會做很多事情。
網路發展之後這個傾向更明顯,賣東西透過網路自己可以賣、發表文章也透過網路自己可以做,但需要會做很多事情。自己本業不用說,其他還需要行銷、設計、電腦、市場分析等等的都要了解。我自己開始做youtube之後這個事情更清楚了,以前的我專心寫稿,校稿之後宣傳、行銷都是由出版社幫我做。可是youtube不行,什麼都要自己做、什麼都要自己會。以前的我不太敢說自己有做youtube,怕別人聽到說:「你的專業是什麼?」現在我做youtube很開心,被說不夠專業也沒有關係,自己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製作影片同時寫書也可以還要做別的也可以。
另外,最近常常聽到的「斜槓」非常符合現代的工作模式!